第231章 科幻文学的至暗时刻(2/2)
还有堪称本店招牌的独鱼腐,把鱼肉做成豆腐的状态,不仅做法新奇,口感更是软嫩滑爽,妙不可言。
魏明之前来吃过一次,但因为就两个人,点的菜有限,今天算是把店内几道名菜都品尝了一遍。
梅和平大叔知道云云是川渝人,所以还特意带了两瓶五粮液,魏明今天没骑摩托车,也陪着喝了一些,不过他们这边的主力是外婆。
许淑芬说过,之前在沟子屯的时候都是外婆跟老魏小酌,外婆酒量高着呢。
外婆普通话不够好,话不多说,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亲家的尊重,而梅和平身处那个位置,酒量也是不可小觑的。
于是两瓶酒竟然不够喝,梅文化又点了两瓶泸州老窖,也是川渝名酒。
酒酣耳热之际,梅和平主动跟他大娘说起了婚期的事。
“要不干脆明年就把事儿办了。”
这个态度让魏明外婆很开心,又把酒满上了,可是梅妈妈突然来了一句:“明年可能不太行吧。”
众人一愣,她又道:“要不还是今年就办了吧。”
“嘶!”梅文化有点激动了,今年就可以吗,其实他也有点迫不及待了。
梅妈妈解释道:“你们看新闻了没有,婚姻法要重新制定了,估计明年就要正式推出了,到时候法定结婚年龄你们猜是提前还是推后呢。”
大嫂直接道:“肯定推后啊,现在我们单位都在提倡晚婚晚育。”
而她就是典型,现在二十五六了还没要孩子,这也是她和婆婆的矛盾之一。
50年版本的婚姻法规定男子不早于20周岁,女子不早于18周岁,这套规则用了二十多年,不过前些年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已经开始提倡晚婚晚育了,有些激进的地方或单位甚至强制要求25岁以后结婚。
所以这次《婚姻法》修订必然要把法定年龄调后,梅文化20岁,云云18岁,如果今年不结婚的话,到了明年可能还要再等好几年。
所以几个家长一商量,就这么定了,年前完婚!
外婆也没意见,在老家都是相亲见一面,瞧准了可能一两个月就能办酒席,云云和小梅都处了一个多月的朋友,平时又同进同出的,再不成亲她都怕闹出“人命”。
只有魏明内心感慨,小梅这就要成家了?这么快的吗?
这顿饭到了最后,魏明给大家拍了一张合影,又给梅文化和云云拍了一张,这些照片回川渝老家的时候要给大舅看的。
小梅其实想回老家亲自让老丈人看看,同时他也体验一下一米七出头就是大高个是什么感觉。
可惜现在东方新天地处于很关键的时刻,条件不允许他一走好几天,只能等结婚的时候再去一趟了。
而结婚就需要房子,他现在基本就是在父母家或奶奶家住着,都不方便。
不成,买房,自己也要买房!
~
魏明本来是想着在四合院搞一个暗房的,刚刚得到分红的他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不过现在他还想再买一套房子,所以这个想法只能暂时搁置。
那天在鸿宾楼拍的照片最终还是回到了原单位校刊社完成了冲洗。
之后想着平安叔该下班了,就去找他问一下飞机票的事。
平安叔不仅给他们开了条子,还直接让手下人顺便代买了飞机票,省了魏明不少麻烦,当然,钱不能省。
敲开平安叔家后,魏明首先听到一阵蝉鸣,这自然是喜子干的,不仅吃知了猴,还在家里养知了,把晓燕婶气得够呛。
喜子也有话等着她:“谁叫你不让我养猫的,我只能养这个了。”
不过看到魏明来了,喜子立即放下了他的知了宠物,缠着他问:“明哥你真见过狮子吗!”
“动物园里见过啊。”
“那平头哥呢?”
“这个动物园里就没有了,我是在书上见到的。”
虽然喜子和乐乐还不怎么识字,不过吕晓燕会给他们讲故事,最近讲的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狮子王》了。
吕晓燕也对此赞不绝口,没想到《哈姆雷特》能改成童话故事,而且如此妙趣横生,尤其是老国王对辛巴讲的那套自然循环的理论,感觉境界非常高。
这篇也确实带动了《少年文艺》的销量,比上期起码提高了30%。
现在《少年文艺》只连载到的三分之一处,这时辛巴的父亲木法沙国王还没死,基本就是对非洲动物王国的全景展示,以及小辛巴和伙伴们调皮捣蛋的故事,只是埋伏了一些暗线。
到了第二部分就是父亲被杀,母亲被囚,小王子远走他乡,筹备复仇的故事了。
“乐乐不在家啊?”
吕晓燕给魏明端上果盘:“你叔去谷老师家接她了,谷老师最近还问过你怎么也不出新歌了。”
“最近其实给香港那边写了几首,不过还没发行,等磁带出来了我再送给她听听。”
魏明一直等到平安叔带着乐乐回来,才拿上机票回去,一共三张,小红留在家里。
然后没过几天魏明就收到了阿敏从香港打来的汇款单,《溜溜的她》达到了金唱片成绩了,在港台地区卖了两万五千张。
这是他的词曲作者分红,3000港币!
没过几天阿敏的包裹也到了,上次回信魏明感谢了她的时装杂志,表示非常有用,这次她又买了一些。
而且这次还附带两盒《水中花》专辑。
筹备了两个多月,谭勇麟的首张国语专辑终于正式推出了,原时空不是这个名字的,但因为魏明这几首歌太硬了,尤其是《水中花》,所以就以这首歌命名了专辑,另外几首主打都是魏明写的歌。
谭勇麟很看重《水中花》这首歌,还给了两份曲子钱,准备把《水中花》改成粤语版。
所以阿敏在磁带上跟他说:“阿伦的经纪人找上我,问你能不能给他改成粤语歌,时间上还是比较宽裕的。”
魏明打算接下这个活儿,他直接回了一封信,并附上粤语版歌词,然后就要去赶飞机了。
许淑芬娘俩都又激动又紧张,而小红就只有失落了,自己也想坐飞机啊!
但她也知道一来一回就是一百多块钱,一辆自行车就没了,这太奢侈了,所以也没有强求。
只是在送走他们后魏红久久没有离开,直到看见一架飞机腾空而起,从自己头顶飞过。
为了在飞机上不至于无聊,魏明买了几份报纸,其中《燕京晚报》提到了正在举办的第二届星星美展的盛况。
这次星星美展终于正式走进了中国美术馆,得以登堂入室,不过这也是最后一届。
在《中青报》上魏明看到了最近刚刚举办的全国出版工作者会议上的一些新闻。
其中有一大段魏明看得很详细,说的是钱老对科幻的看法,可以说是很直接的反感了。
魏明知道,科幻接下来的日子要不好过了,因为这位的话太有分量了。
其实从去年开始,以赵之、鲁兵、甄朔南、陶世龙为代表的科普作家就开始在《中青报》以“科普小议”专栏为阵地,对当时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因为这些人坚持“艺术真实”理论,所以批判大多围绕着中科学虚构是否成立来进行,比如如“自私是否可以遗传”“恐龙是否可以复活”“克隆人是否具有父本的心理结构”等等。
科普作家的理论是:如果你不能证明这些是真实的,那你怎么能写出来呢,这不是误导读者吗。
魏明当时也关注过,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进行了长期的论战,因为被局限在科普话语的氛围里,科幻作家们只能远离文学,逐条去辩驳这些虚构的合理性,这样必然会落入下风。
后来,这一争论更是发展成为科幻文学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即它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
当时在第一线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们,几乎都认同科幻是一种文学样式,魏明也是这样的看法,科幻不敢幻想那还写个屁啊。
而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
这些人以此为出发点,要求科幻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实质上便是否定科幻的文学本质。
在这种背景下,叶永烈的《黑影》、金涛的《月光岛》、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都被大肆批判。
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编辑工作,写出了《小灵通漫游世界》的叶永烈就是在这个时候转头去写人物传记的。
在80年代文学复兴大潮中,科幻只是很小的一个分类,这场大论战对文学界的主流来说并不重要,可能整体声量都不如魏明年初发表的《放羊班的春天》大。
不过魏明看完却唏嘘不已,再过十几年,当好莱坞用一部部充满想象力的科幻特效大片打开全球市场的时候,国人会不会遗憾中国没有世界级的科幻作品。
而当30年后我们有了世界级的科幻作品,那时候是不是有些晚了?
此时在山西阳泉,阳泉一中有个叫刘慈新的17岁少年正在偷偷看一部叫做《2001太空漫游》的外国科幻。
看过这部书后,他感觉自己眼中的星空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
(昨天保底二合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