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攻蜀与大婚(二合一)(1/2)
第110章攻蜀与大婚(二合一)
在李奕忙着筹备婚事的同时。
后周朝廷也紧锣密鼓的把征讨蜀地的事提上了议程。
二月底。
皇帝柴荣诏令凤翔节度使王景,以本镇兵马为主力,准备出征蜀国。
然而凤翔府距离东京一千余里,等到诏令传达到王景手里,他还要为出兵做准备,一番耽误下来,直到三月初也还没有正式开战。
在此期间,后周朝廷也在讨论派哪位禁军将领前去协助攻蜀。
最终在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的举荐下,确定了人选为宣徽南院使、镇安军节度使向训。
同时以客省使昝居润为监军,二人一同率禁军赶赴凤翔。
但此战的重点是速战速决,力求能尽快拿下秦、凤等四州,所以向训和昝居润只带了轻骑千余人出发。
按照朝廷的方略,此战的目的并非与蜀国全面开战,不能劳师动众的调遣禁军主力。
而且蜀地有天险阻隔,想要保障大军的后勤,难度异常的大,带太多的军队过去反而是累赘。
再者说,攻打蜀国只是为征南唐铺平道路,一旦拿下秦、凤等四州,禁军就要立马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
总而言之,进军的主力是凤翔节度的藩镇兵,主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同时行动也要干净利落。
这也是皇帝柴荣的意思。
三月初二,镇安节度使向训、客省使昝居润,二人带领侍卫司麾下龙捷军的一千轻骑离开东京。
李奕和向训私下颇有几分交情,因此当天早早的到了新郑门外等他。
其实军队出征时枢密院也会安排仪式,走个过场意思一下。
但那种场景下人多嘴杂,李奕身为殿前司大将,也不好跑去跟向训说什么话。
他索性请了半天假,提前在城外候着,以个人的身份给向训送别……毕竟历史上对方是支持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重要将领之一。
而且如今在李奕交好的武将里,除了他的顶头上司张永德,也就向训加衔了节度使,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些心思维护好和对方的关系也是值得的。
“吁——”
大概由于出征仪式的需要,向训穿着一身齐备的盔甲,他本就长得状貌雄伟,配上行头尽显大将风范。
他见到李奕在道旁站着,当即勒紧缰绳翻身下马。
李奕快步迎过去,主动开口道:“听闻向兄出征蜀地,小弟特来为向兄践行。”
说话间,他下意识把住向训的胳膊,言行举止间尽显亲密姿态。
都说人是会受环境所影响,果真是没错的。
当初他还只是小校时,身边多是一些粗鄙的军卒,平日里说话做事没太大讲究。
然而李奕现在地位渐高,接触的都是中高级武将,看都看会了一些东西,自然而然把学来的做派用上。
后世两个大男人若拉拉扯扯,肯定会迎来别人异样的目光,但这个时代却是关系好的体现。
向训爽朗一笑道:“贤弟百忙之中还特地来此相送,这倒让为兄不知该说些什么好了。”
李奕摇头道:“小弟与向兄之间的情谊,哪里还用得着说这些见外的话。”
说罢他朝身后招了招手,当即有亲兵端着茶水上前。
李奕接过茶碗,递给向训一个:“向兄有军务在身,不方便饮酒,小弟在这以茶代酒,敬向兄一杯,祝向兄此番能一战而定!”
向训哈哈一笑,点头道:“好,那为兄就承贤弟吉言了!”
两人端着茶碗互敬一下,接着全都仰头一饮而尽。
等亲兵接过空碗退开,向训突然有感而发道:“说来也惭愧,上次跟随官家御驾亲征伪汉,为兄只是在那高平一战中立了点微末之功,远远比不得贤弟有那般天大的功劳。”
“然而官家不曾嫌我庸碌,回来后便让我升了节度使,官家的恩德为兄感激涕零,可又害怕辜负官家的这份信重。”
“唉,不怕贤弟笑话,为兄待在东京这大半年时间,空有大将名头却无任何差遣。眼见贤弟替官家忙前忙后,整顿禁军诸多事宜,事情还办的那般漂亮。”
“贤弟的本事为兄真是自愧不如啊!”
无论是年纪大小,还是地位高低,向训都比李奕要稍胜一筹。
而且他还兼任着宣徽南院使,总领内诸司使及三班内侍名籍,虽然只是名义上的虚职,但也时常在皇城内廷行走,属于天子近臣,颇受皇帝的信任。
但向训却没有仗着这些在李奕面前端架子,反而言辞之间对李奕赞誉有加,态度表现的也很亲近,说话的时候没有太多弯弯绕。
话里话外似乎都把李奕当成了自己人对待。
至于其中缘由,李奕自然也心知肚明。
一来是因为自己如今地位飙升,横向比较下并不比向训差多少,甚至在禁军中的话语权还要比他强。
二来大概也是因为自己和向训在忻口并肩作战过。
若是按照后世的说法来看,这就叫一起共过事,一起打过仗,人生四大铁中勉强也算占了两样。
男人间的情谊有时就是这么简单,一起经历过生死之后,自然而然的就能亲近起来……不过史彦超那厮是个特例,跟他一起配合作战过的大将有不少,但没一个对他有什么好印象,他那张臭嘴简直就是造粪机。
李奕严重怀疑历史上这货被辽军干死,就是因为他得罪人太多,没有人愿意出死力去援救他。
思绪在脑中一闪而过,李奕口中连忙谦虚道:“小弟如何担得起向兄这般夸奖,向兄驰骋沙场之时,小弟还是个无知小童呢。”
他这话倒也不是单纯的恭维,早在后汉高祖刘知远立国前,向训就已经投奔到郭威帐下,而在世宗柴荣继位后,更是圣眷不减反增。
历史上柴荣亲征淮南时,以向训权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就能看出柴荣对于他的信任。
向训轻笑一声道:“贤弟也太过自谦了,以你如今这般年纪,已经位居禁军大将,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哈哈,算了算了,不说这些了。”
他掏心掏肺的说了一通,最后意识到自己扯远了,便又将话题转了回来。
“好在这次有王相公的大力举荐,为兄总算也是有机会帮官家分忧……”
顿了一下,向训却又叹道:“不过攻蜀一事牵扯甚大,关乎后续征伐江南的大局,为兄心底又不免惶恐,生怕办砸了这差事。”
他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自然也知晓攻蜀的真正目的,有机会立功是好事,但肩上的压力同样也很大。
李奕听了这话,倒是突然想起来,历史上攻蜀并不顺利,前期进展十分缓慢,宰相李谷甚至向皇帝建言罢兵。
然而柴荣对此很不甘心,特意派赵匡胤到前线视察战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