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重整旗鼓(2/2)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再弱小的人都有自保的方式,亦有躲藏和逃离的本能。
但,如果让一个本就心神不宁、惊心破胆的人去拿主意、去做选择的话,那多半也会偏向妥协的层面多一些。
更何况,她沈安若一人之决断还能直接影响到北疆的气运和命数。
就拿昨夜三十三万镇北军围堵逼问一事来说吧,若她沈安若真就大手一挥,发兵景都或遏摩国的话,那将会造成怎样的恶果?
——是的,她的出发点的确没错,若只想平息掉三十三万镇北军的愤怒和不忿,用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确实能化解。
——可,届时战乱四起,纷争不断,北戎大军必会借机攻入大襄,最终受苦受难的岂不还是普通百姓吗?
——事后,纵使将她沈安若钉在耻辱架上被人鞭打、唾弃,也断然改变不了山河破碎的悲惨结局。
可问题又来了,身为北疆之主、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沈安若难道从此以后就不敢再做决断了吗?
——所做决断,如此误国误民,还真不如少些决断得好。
她能有这种想法也属正常。在现实生活中,一次挫败就可能造成一生都无所作为,当自己被定性为害人精或祸害时,又怎有自信再次站起呢?
或许,我们该去包容以往的过错,当容错率够高时,那也便有了全对的可能。
在这个世上,常有人呐喊不公。
倘若细问,他们也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
但,很少人会去考究不公的根源在哪,为何会出现诸多不公?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难道,那些有所作为的人真就不会出错吗?难道,齐麟真就是个完人吗?
显然,并没有完人这一说,他们只是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犯错后还能重新站起的机会。
对于普通人而言,则压根就没有犯错的机会,有些机会错过了也便就会懊悔一生,也有很多人根本就接触不到所谓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为何会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不少人反复感慨,自己当年假如如何如何,现在可能就怎样怎样了...
或许,很多人只是那么一听,却没几人用心总结。
若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错过机会了呗,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了呗。
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人说了,谁也没长前后眼,谁又怎会知晓当时是个机会呢?
与其纠结、辩论这些,不如想想为何别人就能抓到机会。
确切地说,并不是他们真的抓到了机会,而是他们有犯错后还能站起来的本钱。
——人之所以要变强,是为了弥补自己犯错的可能,能有宽恕他人犯错的条件。
——当“一步错、步步错”不再成为魔咒,人人都可直面缺憾时,那这世上也便无了悲怨之人。
想明白这一点的沈安若已意识到了顾念存在的价值,顾念的存在本身就是提高容错率的基础条件。
不至于出现一意孤行和一错再错,但,她沈安若绝不能就此失去信心,妄自菲薄,不敢再有决断。
她不仅要频频决断,还要去锻炼决断的周全和稳定性,而顾念的建议也就成了她不断完善决断能力的基石。
此刻,她望着铜镜中自己梳了一个时辰才勉强成型的发髻顿感可笑,索性拆毁,只将马尾竖起,并系上了红绸缎。
今日,她打算大战一场,将满腹委屈和满腔悲愤都发泄出来,也势必要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可以做好北疆之主。
于是,她挑起凌霄铁枪便朝悬挂在木架上的战甲冲去,待战甲被枪头挑起之刻,她顺势旋身便套在了身上。
随着她一声令下,六十三万大军整装待发,每张青筋暴起的面庞上,凝固着同样的血色瞳孔。
镇北军大旗哗啦一展,沈安若骤然拽了下马脖子便窜了出去,马蹄子刨得泥土飞扬,直愣愣地朝北戎驻军大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