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理念冲突(2/2)
林太傅亦颔首赞同:“阳明所言极是,答题时,需将经典与实际结合,以史为鉴,方能彰显学识与见解。你当牢记,经义并非空洞理论,而是用于指导生活、治理国家的智慧。
我躬身作揖。接着林太傅四书五经随意的抽查,我回答,王阳明给出个人见解。林太傅校正,解释自己的阅历见解。三人倒也融洽。
林太傅喝了一口香茗,“你二人课业扎实,理论知识也理解通透。吾辈治学,当亲民,知百姓之疾苦。自力更生,方知生活之不易。尔等皆应深入民间,体验百姓生活,方可成为有识之士。”林太傅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目光扫过二人。
我内心戏精又不经吐槽。
王阳明微微颔首,神色恭谨,却也难掩眼中的思索:“先生所言,学生深以为然,知行本就不可分割,深入民间,正是将所学付诸实践的契机。只是,学堂之中,皇族子弟、世家子弟、商户子弟汇聚,其出身与肩负之责各异,施教之道,也应有所区分。”
“嘶,我内心忍不住给王阳明点赞,这老头教皇子,跟我们一套教。皇子就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经史子集,知道个大概就好,跟我们学习良民那一套。守着规矩做事那教的啥呀!人又不用考举入士。广南的萧逸就值得点赞,你们不让我挣,老子掀翻桌子,自己玩去。”
我双手抱拳,上前一步:“学生也有同感。让学子体验民间疾苦固然重要,但教育更应因材施教。就拿世家子弟来说,他们日后多要肩负家族产业与地方事务,学会如何让百姓富足生活,提升文化素养,才是关键。
林太傅眉头轻皱,眼中闪过一丝悸动:“无论出身如何,体验百姓生活皆是根基,这能让他们懂得民生艰难,心怀悲悯。皇族子弟世家子弟众人从小就享受了别人享受不到的生活,如果都野心勃勃,那世界就乱了套,没了规矩。圣人云,中庸之道,此乃处世之至理。”
王阳明轻咳一声,语气平和却坚定:“先生,皇族子弟身负治国重任,日后手握权柄,他们更需从宏观视角,学习如何制定利民政策,平衡各方利益。若只以普通儒生的方式教学,恐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治国之才。萧师兄两位就有点太守规矩,处理方法太搬书抄经了。”
我接着说道:“是啊,太傅。一味地用同一种方式教导,于皇族子弟而言,或许会让他们与实际政务脱节。皇子需学习驭人之术、权衡之道,才能在日后治理国家时,游刃有余。我们世家子弟贴近百姓生活是好事亦是坏事。治下不严太过仁善平日都是和和气气,少了上位的规矩气势。久了就无了规矩。”
林太傅的脸色微微泛红,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可礼义廉耻、亲民之道,是普世的准则,无论身份如何,都应牢记。”
“太傅所言极是,”我赶忙说道,“只是礼义廉耻的传播,也需讲究方法。对于百姓,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化方式或许更为合适,而非一味照搬高深的经义。”
王阳明也点头附和:“学生以为,我们应根据不同身份,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让皇族子弟学习治国理政,世家子弟专注地方发展,商户子弟提升商业道德,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百姓的教化,如此,方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林太傅沉默良久,缓缓站起身来,望向窗外的远方:“或许,是我过于执着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你们所言,也有道理,容我再斟酌一番。”
这场激烈的争论,虽未得出定论,但在这秋日的学舍里,思想的火花已然点燃,照亮了三人对治学与教育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