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我在京师还有一番基业?(一更)(2/2)
“哈哈!没想到今日双喜临门,来来来!”
范老将手中的佩剑往武器架上一丢,立刻带着海玥往内院走去。
路上,海玥就忍不住开口发问:“爹娘一切可好”
范老笑道:“好!老爷和夫人很好!如今正在太原游历呢!”
‘他们真潇洒啊!’
海玥见多了古代对子女约束管教的父母,就比如海瑞的母亲谢氏,海瑞在家时每日都要问安,事事言听计从,谢氏并非那种不讲道理的妇人,可对儿子的控制欲依旧让人感到窒息。
那种日子他当然不愿意过,可这种另一极端也挺有趣,结合大明对于人口流动的限制,比起前几个朝代都要强,能够在这个年代行走天下的,都不是简单人物,海玥却还是没想到,那两位居然在京师默不作声地开办了英略社。
话说琼山本地的英略社,起初不都是亏损的么,靠了四哥继承,才转亏为盈,怎么在京师反倒风生水起了
海玥没有这么直接,转而问道:“我来京师也有数月了,范老不知么”
“当然知道!当然知道!”
范老笑容满面,露出由衷的欣慰:“小少爷在国子监力抗武定侯淫威,名传京师,我们岂能不知,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呢小少爷是不是奇怪,我们为何不去寻你”
海玥颔首:“是。”
范老语重心长地道:“小少爷前程似锦,何必与我们这等……武夫混在一起呢对仕途影响不好的,还是多和士林学子结交为好!”
都说宋朝重文轻武,其实明朝更严重,这话倒也没错,但凡能金榜题名的,都看不起武夫,哪怕到了戚继光的位置,也得给低他几品的文官规规矩矩地下跪。
海玥却隐隐觉得这话里面还有别的意思,但也没有刨根问底,话锋一转:“方才那位剑术高手是”
范老道:“他叫俞大猷,字志辅,泉州府晋江人士,文武双全,是少年英杰啊!”
‘果然是他!’
古代带兵打仗的武将势必有着一定的武力,骑射强横者更是比比皆是,但若说个人武力巅峰,在正史里面的俞大猷,于明朝顶尖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历代都能争一争排名。
毕竟明代以前武将多强调“勇猛”,如三国关羽张飞、唐代尉迟恭,但鲜有系统武术传承记载,至于再早些的武将,武力评价多基于史书模糊描述,缺乏量化数据,而俞大猷的武术著作《剑经》和实战案例单挑少林更具实证性。
所以在海玥看来,除了天生神力外加后天技巧齐备,如霸王项羽那种近乎无敌的存在,不然俞大猷巅峰时期,基本是不逊于任何猛将的。
“那位俞壮士来我英略社是为了什么”
范老理所当然地道:“他来年准备考武举,需要打通一些关隘,所以托人寻到了我们。”
“哦”
海玥目光一动。
文科举制度的开始,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酝酿,隋炀帝推行,到了唐朝正式开始实施,而武科举制度的开始,则起源于武则天时期,临危受命于败军之际,拯救大唐于大厦将倾的名将郭子仪,就是唐朝的武科举出身。
不过相比起文科举选拔的重视和难度,武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鸡肋状态,远的不说了,近的正德年间,内阁首辅李东阳就说过,武举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和空乏,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不高,对军事策论简单粗暴,这样的考试,很难能选出具有真正军事素养的武将,而内阁首辅夏言也作出类似的评价,中试者资质大多平庸,难委以重任。
可即便如此,武举仍然是一条选拔人才的关键通道,大多平庸,不代表没有人才。
历史上近来考中武举的,一位是陆炳,明年中武举,另一位就是俞大猷了,在四年后的武科会试中名列第五,被任命为正千户。
再往后还有戚继光、沈有容、孙祖寿、吴三桂……都是先考中武举,再借助家世关系,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
关键在于,能在武举上施力,英略社在京师里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看来之前还低估了!
我在京师居然还有一番基业
海玥最后确定了一下:“范老,我京师的英略社与鹞子班比如何”
“韩鹞子”
范老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若论说书与杂耍的人手,鹞子班确实有些能耐,能占据天桥,也有些根基,其他就不必拿我们与这等不知深浅,顷刻覆灭的江湖杂社相比了!”
‘韩鹞子看不起官员,结果江湖客也看不起韩鹞子,挺有意思!’
海玥眉头一挑,不客气了:“那我现在想查一个人,太医院的御医李绍庭,我们英略社能办到么”
“太医院李绍庭……”
范老沉默下去,就在海玥也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之际,就见这位老者起身来到旁边的书架,取出了一卷册子,递了过来:“此人绝非简单的御医,背后牵连甚重,小少爷若决定将其拿下,得齐心协力,大不了这个铺子舍了,先离开京师避一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