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坚持下来的信念(1/2)
座谈会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正好透过玻璃,在礼堂地板上投下一片金色的霞光。参会者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仍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
张副局长握着胡为民的手久久不放:“小胡同志,你这篇《孩子王》给我们文艺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啊!”他转头对周主编说,“这样的青年作家,你们要多加培养。”
周主编立即接话:“张局长说笑了,为民现在可是大作家。尤其是《孩子王》发表后,不知道多少杂志社抢着向他约稿呢。”
胡为民连忙欠身,谦逊地说道:“领导过奖了。我不过是记录下那些真实的故事,要说功劳,更应该归功于那些在艰难岁月中坚守的知青们。”
接着,他又对着周主编苦笑道:“周主编别埋汰我了,什么大作家啊,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罢了。至于约稿,是有很多杂志社联系我,我只恨自己没有长八只手。”
张副局长闻言,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他拍了拍胡为民的肩膀,对周围的人说:“看看,这就是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有的品格!既有才华,又懂得谦逊。”
他转向周主编,“这样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受到追捧也正常。不过你们也有优势,就是和小胡同志接触的时间早。”
周主编连连点头:“是是是,张局长是局外人,倒是比我们看得清楚。”
“小胡同志,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胡为民微微低头,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感谢领导的关心。我一定继续努力,争取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传递希望的作品。”
张副局长满意地点点头,又转向其他与会者:“同志们,我们要多支持像小胡这样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正是我们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希望所在。”
周围的作家、评论家们纷纷点头称是。龚雪站在不远处,看着胡为民在众人环绕中依然保持谦和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的笑意。
《人民文学》的谢明清也凑到胡为民身边,“有空来社里坐坐,我们详谈。”
“好说,有时间我一定拜访。”胡为民道。
周主编拍了拍手:“各位,我们在隔壁准备了便餐,请大家移步……”
人群开始向餐厅流动时,胡为民忽然注意到礼堂角落站着的一位约莫三十来岁的男子。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绿色外套,手里紧攥着一顶旧军帽,眼眶泛红地望着这边。
他记得张德宁之前介绍过,好像是位乡村教师。
“同志,您这是...”胡为民走上前问道。
那人嘴唇颤抖着,突然深深鞠了一躬:“胡作家,我是密云山区的民办教师刘建国。”
他直起身时,胡为民看到他眼角的皱纹里闪着泪光,“看了您的《孩子王》后,我深受鼓舞。这次接到燕京文艺的邀请,我...我连夜走了三十里山路来县城,就为赶上这场座谈会。”
胡为民连忙扶住他微微发抖的手臂。刘建国从怀里掏出一本包着报纸的书——正是《燕京文艺》第三期。
他翻到刊载《孩子王》的页面,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感想,有些字迹被水渍晕开,像是泪痕。
“我们村小就我一个老师,十五个娃挤在一间漏雨的教室里。”刘建国粗糙的手指抚过书页,“今年我差点坚持不下去了,直到《孩子王》传到我们村……”
他的手指摩挲着泛黄的书页,感慨道:“您这部小说传递的思想太对了!再苦再难,总得有人守着这些娃,守着这点文化火种。”
胡为民喉头一哽。他看见刘建国的解放鞋鞋面已经破了洞,外套肘部打着整齐的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
“刘老师,您太不容易了!”
“没啥不容易的,都是为了娃。”
“我带了样东西给您看。”刘建国从帆布包里取出个铁皮盒,里面整齐码着泛黄的作业本,“这是学生们抄的《孩子王》片段,我让他们当范文练字...”
最上面那本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我要像书里的谢老师一样,把知识传给山里娃。——五年级王铁柱”
胡为民的视线模糊了。
就是因为有刘老师这样的人坚守和付出,传递着薪火,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富强!
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钢笔,在刘建国的书上郑重写下:“致敬真正的孩子王——胡为民”。想了想,又添上一行小字:“今赠新华字典二十册,下周寄至贵校。”
这还不算完,他又从口袋里摸出五张大团结,塞到刘老师手里。
刘老脸色通红,师连忙拒绝,“不行,这钱我不能要!”
“这不是给你的,是给孩子们的,钱不多,只是我的一番心意。”胡为民道。
龚雪站在一旁,看着胡为民与刘老师推让的身影,心头涌起一阵温热。
“这人...”她在心里轻叹,更多的还是种骄傲和自豪。
最终,刘老师拗不过胡为民,还是收下了钱。
刘老师收下钱后,也没有去吃便饭,他还要赶回村里。
用他的话说,他晚回一天,就耽误一天娃们的学业。
目送刘老师离去的背影,胡为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雪姐。”胡为民转身唤她,眼里还带着未褪去的湿润,“我想再加订些课外读物,送给孩子们。”
他的声音很轻,却让龚雪心尖微微一颤。
她点点头,记下了这事。
“还要...再添些文具。”胡为民补充道。
龚雪没有说话,就那样静静地看着他碎碎念。
这些年随着话剧团和剧组走南闯北,她认识的人不少,但胡为民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个。
尤其是那份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