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北齐怪谈 > 第474章 蜀中名士

第474章 蜀中名士(2/2)

目录

祖珽感慨了一句,看向左右,笑着说道:“这才是真正的险要之地啊,群山耸立,悬崖陡峭.往后要治蜀,非得以举国之力,修缮道路.”

当祖珽返回军营的时候,营中颇为忙碌。

军士们为了攻城而进行准备工作,将领们进进出出,遇到祖珽,各个都行礼拜见。

祖珽走的极快,当他走进了刘桃子所在的大帐时,韦孝宽正陪在刘桃子的身边。

作为降将,让韦孝宽单独领兵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待在刘桃子身边出谋划策那是足矣。

两人面前放着极为详细的道路图。

得亏先前祖珽从长安抢走了这些东西,若是没有这些地图,刘桃子是不可能达到如今的推进速度的。

“陛下。”

“祖公回来了。”

“如何,可看出了什么破绽”

“鬼斧神工,险峻无比,看不出什么破绽。”

祖珽笑呵呵的说着,脸上却没有半点的担忧,韦孝宽就没有他这么乐观,韦孝宽提醒道:“祖公,城内有没有宇文宪坐镇,其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之所以能迅速拿下汉中,是因为宇文宪离去,当地士卒以为被抛弃,无心作战,这才被我们所攻破,可如今宇文宪明摆着是不愿意撤退”

“不是不愿意撤退,是他不能再退了。”

“他要是再退一步,巴蜀就要望风而降了,他怎么也得守着门户啊”

韦孝宽被祖珽所打断,无奈的又接上了自己的话,“宇文宪坐镇戍内,不易攻破,且关卡险峻,祖公也看过了”

刘桃子看向了祖珽,“韦公的意思,是想让高长恭加快速度,从永安直扑贼人的后方,先擒其王,迫使宇文宪回军支援。”

“不可能。”

祖珽极为干脆的说道。

祖珽笑呵呵的说道:“陛下,您也看过舆图,此处的道路难走,那高长恭所要走的路又何尝好走呢不是更加险峻吗高长恭的军队便是走的再快,这沿路破关击城,一路杀到腹地,敌人也能继续往后撤,高长恭还得继续去追,等到高长恭追上敌人,也得耗费半年的时日吧我部近十万的大军莫非就要在剑阁这里等上半年不成”

刘桃子看向他,“莫非祖公有什么办法能破险关”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当今周失德,便是关卡再险峻,又能如何”

“先前巴蜀属梁,而后梁国内乱,萧纪自立于巴蜀,尉迟迥前往平定。”

“他所领之兵,不过一万五千人,大军出征之后,各地官员是望风而降,除却梁国宗室,极少抵抗,尉迟迥不费吹灰之力,便夺下了巴蜀。”

“为了安抚这些人,周国让他们官复原职,就连投降的宗室之臣子,也没有问罪。”

“这些人久在巴蜀,根深蒂固,梁人来了,投于梁,萧纪自立,则归于萧,周人出兵,则投于周,如今,大汉以前所未有之势强攻,这些人还敢抵抗吗”

“三日之前,有人传来消息,称宇文宪杀了几个劝降的名士,弄得巴蜀震动。”

“我以为,要攻克巴蜀,关键不在宇文宪,而是在这些蜀人身上。”

祖珽看向了刘桃子,拱手行礼,“陛下,请您下诏令,邀请汉中以及沿路各地的名士,前来帐中,由我来迎接他们,与他们共同商谈大事.”

韦孝宽此刻看向了刘桃子,“陛下,臣请先.”

“韦公不必离去!”

“此事,也需要你来一并相助。”

祖珽说着,而后看向了刘桃子,“陛下,无论是关中,还是巴蜀,往后肯定是要治理的,这些大族之中,许多蛀虫,也是必须要除的,但是,当下最关键的还是要完成大一统,以陛下之威,以我军之利,等到天下一统之时,想要除掉这些奸贼,易如反掌!臣愿代劳!”

“只是如今,还请陛下能允许我与他们接触,先击破了宇文宪,而后再谈治理。”

刘桃子在起势的时候,是坚决反对跟大家名士们同流合污的,当时祖珽曾劝说他取代齐国,继承齐国,都被他一一拒绝,后来在攻略河北河南的时候,也是贯彻到底。

不过,那时是起势,要树立自己的基本盘,如今刘桃子根基颇深,自立门户,重要的倒是变成了怎么迅速完成大一统,结束战乱。

刘桃子并非是个迂腐之人,当即同意了祖珽的建议。

祖珽就让大军猛攻剑阁,而自己却在后方召集占领区的诸多名士们。

各地的名士,无论是陈国的,巴蜀的,还是河北的,其实都差不多,都希望保全自己,都希望战火不要蔓延到自己头上。

祖珽此时派人召见各地名士前来,无论是隐居山林的,还是在家养望的,此刻都是纷纷前来,不敢耽误。

毕竟刘桃子和祖珽的名声不好,在古代,名声不好的人往往见不到名士,可现在,名声太好反而见不到他们。

自魏晋之后,士人们的道德观念是一降再降,什么隐居和养望很早就不流行了,说是隐居,说是养望,其实不是避祸就是忙着挣钱,丢下了道德包袱的大族吃起人来,那叫一个更凶残,更没有天理。

而贪生怕死之徒也是倍增,毕竟不贪生怕死的早就死掉了。

共有二十余人来到了祖珽这里,也别管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名士,反正都是在这边颇有名望之人。

祖珽带着韦孝宽一同迎接,祖珽选择了一处亭阁,这里距离战场不远,不过也算安全,不会被波及到。

众人到达之前,自然是赶忙向祖珽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他们都不是空手来的,不过,他们也聪明,没有直接带钱过来,大多都是带上了家里的珍藏一些古书。

开口也不是要送书,是请祖公讲解,为自己解决困惑,名义上便说是求学。

祖珽收下了这些礼物,而后邀请他们各自坐下来。

等到众人入座之后,祖珽方才缓缓说道:“陛下此番巡幸巴蜀,知巴蜀许多才俊,特令我提拔”

他笑呵呵的看向了这些人,“诸位,过去在周国是如何做官的呢”

这些人对视了一眼,而后回答道:“这周国擢贤良。”

“是擢功勋吧”

祖珽轻笑了起来,北周拥有特色选官制度,一方面,北周号称放弃中正制,选官无门第,可另外一方面,他们还是在地方派官员来识别人才,进行举荐提拔,而从宇文泰到宇文邕期间的官员名单来看,诸姓的重复率越来越高,形成了某种循环。

用勋贵们担任官员来选官,勋贵选勋贵,而后彼此循环。

许多人以为地方大族都是支持中正制的,其实这不对,毕竟名额有限,大族跟大族也不一样,这玩意太容易被垄断,关中大族们一垄断吏部中大夫,那这其他地方的人就别想进中枢了。

科举制也没有如众人所想的那样遭受大族反对,纸张和印刷还没大规模普及,大族能怕跟寒门比考试

在南国大力推行科举制的许多都是大族出身的官员,目的就是为打击垄断,让更多人能当官,当然,这个更多人肯定不是寒门出身的,早期科举需要有人担保,要看出身主打一个分赃均匀。

祖珽清了清嗓子,为他们介绍起了自家这边的选官方式。

“我们这考核,不看出身,只要是立冠成人,都可以参与,当下汉国取关中,取巴蜀,很快又要拿下整个天下,正是需要用才的时候啊早些拿下巴蜀,这巴蜀的俊才也就能早些参与科举多好啊。”

“等战事结束,天下太平,做什么也都能安生只可惜,宇文宪此贼,穷凶极恶,弑君自立,负隅顽抗算了,算了,今日难得相聚,就不提此人了!”

祖珽挥了挥手,继续拉着众人吃酒。

名士们对视了几眼,若有所思。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