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三十座城(2/2)
大明这两年虽然情况好了不少,但也撑不住太大的消耗。
近卫军六万人看似不多,但这只是算上战兵,还没算那几万随军后勤人员,以及三万多头的牲畜。
出征在外,不仅战兵要补给,几万运输粮草、军械的后勤,乃至三万多头牲畜都要吃粮食。
每多一万战兵,几乎就要多两万张嘴,以如今的情况,大明也打不起长时间的富裕仗。
张世康是大元帅,但同时也是内阁成员,作为崇祯皇帝的代言人,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他不会为了多些许的战功,让朝廷负担不能承受的补给压力。
张世康这么说,黄得功立马就不吭声了。
若说边军这些年遭遇的委屈,没人比从边军最底层杀出来的黄得功有发言权了。
边镇苦寒,又时常遭遇鞑子的侵扰,近几十年来,朝廷缺衣少粮,导致边军的披甲率很低。
比如二十年前的萨尔浒之战,杜松、李如柏、刘挺等主将,都只着半身甲,下半身都只有皮甲护持。
以至于堂堂将军,竟被鞑子乱箭射死。
就这,还是国力好点的时候,到了崇祯朝,边军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连军饷都发不下来了。
边军的战斗力强悍的唯一原因,是不拼命就会死。
或是死在建虏的手里,或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这些年来因为缺乏战马、缺乏盔甲、缺乏粮食、缺乏军饷等原因,边军不知道遭受过多少次窝囊气。
比如明明打赢了一次战斗,但却因为缺乏战马无法追击,或者是因为缺乏补给不得不退。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张世康说要为虎贲军出一口恶气,着实说到了黄得功、曹变蛟等边军将领的心坎坎里。
接下来孙维藩和黄得功作为近卫军副元帅,就本次出征的安排做了最后的汇报。
两人都拥有丰富的作战和行军经验,六万人的出行安排不在话下,张世康除了问了炮兵营和黑甲军的情况后就回了自己的营帐。
他要好好的睡一觉,因为从明早开始,他可能很久都睡不上软乎的床榻了。
……
第二天在军营吃过早饭,留下文邦国率领大军出营外,其余将领皆骑马赶往京城的德胜门。
如此重要的战事,按照大明的优良传统,君臣都是要亲自送行的。
虽然张世康已经经历好几次这种阵仗,但崇祯老哥执意要送,他作为臣子也不好推脱。
当张世康带着孙维藩等将领来到德胜门外,下了早朝的君臣已经等候多时了。
照例是一通寒暄,以及崇祯皇帝对将领们的勉励之后,崇祯皇帝将张世康叫到了身边。
他的左手牵着坤仪公主,却没见太子朱慈烺的影子。
周围的群臣对此也不以为意,以为太子只是在宫内学习功课。
崇祯皇帝看着自己最依仗的臣子,脸色微微露出笑意,并小声的道:
“在外头不得犯险,若事不可为,切记不可逞强。”
张世康听的直咧嘴,连京城的狗都知道老哥你希望多收复点失地。
怎的到了跟上,又成了打不过别忘了跑的套路。
此情此景,张世康当然也没说煞风景的话,而是点了点头冲崇祯老哥伸出了三根手指头。
崇祯皇帝不知其意,面露疑惑。
“陛下,臣这趟出去,要为大明收复三十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