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信息透明(2/2)
说难听点,丧礼是办给活人看,生前无比风光,死后的葬礼不到应有的规格,有无数人会认为这个家族变得不行,多得是人会对子孙后代落井下石。
丧礼完全结束之后,哪怕是临近冬季,到来的人也并未马上离开。
不是所有人在“新田”有落脚的地方,多数人平时是待在自家的封地。
因此,不管是婚礼或丧礼,一众人很难得才待在同一个地方,肯定是要趁机社交一番。
地点是荀氏的场地,要论谁被拜访的次数最多,无疑就是楼令了。
众人也懂事,选择在丧礼真正结束才去对楼令进行拜访,要不然就该是同时得罪楼氏与荀氏。
太多的人进行拜访,丰富了楼氏的“认人谱”。
到了现代想获得信息很容易,哪一片地方到底都是些什么人,不特别查都难以掌握详细的资料。
在交通极其不便利的春秋时代,每一次出门社交都有其风险,好多家族的名声也是局限在当地。
楼令不知道有没有人特别将存在什么家族,他们所栖息的地方是在哪个区域,等等的事情记录并归纳在自己的资料库。
根据楼令所知道的情况,一国之君都没有完全掌握国内到底有多少家族。
倒不是说国君不会让人记录,主要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前几代国君册封的封臣,可能过上一代人就已经消失,相隔几代人查都没得查。
那要怎么来保证纳赋人员的数量,会不会总是遗漏了哪个家族?答案是好些小家族真的会遗漏掉,达到一定规模的家族则是没得跑。
拜访楼令的人,他们不会在这种场合提其它事情,纯粹就是混个脸熟。
有什么委屈需要楼令这位中军将来主持公道?另外的时间和地点再说。
“小白今年是去秦地吧?”郤至临离开之前,特地过来问楼令这件事情。
“对。”楼令补了一句:“福也会去‘雍’长住。”
郤至就是来讲福姬的事情:“你我都是男人,不好干涉女人的事情。要是福太矫情,该教训就让阿娇直接出手教训。”
只能说,郤至知道自家的女人都是什么德性,普遍就是比较骄横,经常会搞得夫家很难受。
能不难受吗?郤氏那么强大,鉴于郤氏的门风,娶了郤氏女人的那些男人,他们占理都不敢申诉。
楼令比较无语地说道:“真要是动手,你该跳脚了。”
郤至尴尬地“哈哈”了几声,说道:“总不能真打,可是该惩戒,不能长了她的骄横脾气。”
联姻是用来干嘛的?不就是希望变得更为亲近吗?要是结亲给变得弄成仇家,无疑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几位卿大夫之中,郤氏的叔侄最先走。
于情于理都是楼令要留到最后。
直至楼令向荀氏表达要离开的意思,其他卿大夫已经都走了。
“可以耽误姑祖父一些时间吗?”中行吴得知楼令要走,亲自过来。
什么事情之前不提,轮到楼令提出告辞意愿才过来特别讲?
楼令跟中行吴相差了二十来岁,辈份却是差了两代人。
那么就是,中行吴二十来岁就成了晋国的新军佐,没有赵武十多岁就获得卿位的例子在前,肯定是要让中行吴变成一个靶子。
历史上的赵武几岁获得卿位?关于赵武的出生年份存在争议,一说发生“下宫之难”的时候,他还不到一周岁;另一个说法是他出生于前586年。
不管赵武是出生在“下宫之难”发生的前583年,亦或是前586年,他是在前573年获得卿位。反正就是岁数最大,赵武也是在十四岁获得卿位。
虽说古人早熟,历经巨变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可十四岁也实在是太年轻了。
那是晋景公发现需要维持卿位家族之间的平衡,同时韩厥力挺赵武,栾书在算计郤氏。
话说,赵武获得卿位怎么扯得上栾书算计卿位呢?正是因为灭掉赵氏的家族以郤氏为主力,充当主力的郤氏夺占了赵氏最多的封地和人口。
在有楼令的这个历史版本,晋国最为年轻的卿大夫人选出现变更,他是来自荀氏的中行吴。
因为中行吴刚刚获得卿位的关系,尽管没有人表现出看衰,很多人内心里恐怕是轻视的态度。
楼令与中行吴几次接触下来,能够发现中行吴尽管年轻却不可小觑。
“叔祖父一直找温氏之主,商量参与征讨三戎的事情。”中行吴说到这里停下来,想看楼令是什么表现。他等楼令点头表示知道这件事情,再继续说道:“连姑祖父都知道了。吴恐怕是最晚知道的人啊?”
这个啊?楼令才不相信,只是没有拆穿的打算。
楼令知道中行吴有什么意图,没有与之打哑谜或试探来试探去的闲功夫,直接说道:“我不会借兵给上军将。”
晋国的卿位已经重新排序,分别是:中军将楼令、中军佐郤至;上军将智罃、上军佐士鲂;下军将士匄、下军佐郤杨;新军将邯郸旃、新军佐中行吴。
卿位变动暂时没有引起什么负面的事情发生,之后会发生什么比较不好说。
从各个军团的正副手去看,首先产生变化的就是各支军团的主力构成,中军得到史诗级的加强,下军也必定会在战力上得到提升,上军和新军恐怕是会令人担心战斗力不足了。
很简单的事情。
中军是楼氏和郤氏(温氏),下军是范氏与郤氏的两位宗主搭配,这两个军团算是强强搭配。
上军的主将和军佐都是一个大家族的小宗之主担任卿位,他们有多少兵力和兵源素质怎么样,完全依赖大宗的支持。
别看中行吴好像不拿智罃怎么样,谁都认为中行吴绝对是恨死智罃了,表面功夫会维持,说不定哪一次抓住机会坑死。
新军之中的邯郸氏暂时没有证明过自己,考虑到邯郸旃过于老迈,说不定某次出征给死在半路;中行吴虽然是荀氏的大宗之主,但是中行献子给他留下太多坑,本人也实在是过于年轻。
最晚三年之后,楼令就会实施大动作,比谁都不希望发生内乱。这就是他为什么直接向中行吴表态不会借兵给智罃的原因。
由于楼令说得太直接,搞得中行吴有些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