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突发状况(2/2)
洪武三年,大将军徐达在定西大败扩廓主力,北元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实力骤降,并遣邓愈西进,攻陷朵思麻宣慰司的驻地河州,西番部族大为震惊,加之元顺帝在不久之后驾崩,西番部族包括高原藏族的僧俗首领纷纷遣使请降。
朱元璋在这一地区延续了元代的自治制度,不派流官,由僧俗首领管理各自的地区,并且可以世袭,以保持相对稳定,这种拉拢上层精英的政治路线最省时省力。同时多封众建,大大小小的土司数不胜数,分化他们的实力,以便朝廷统治。
例如,河州的朵思麻宣慰使何锁南普向邓愈请降,并到南京朝见朱元璋,接受封赏。有了他的表率作用,隔三差五就有部族首领带着旧元赐予的金银牌印、宣敕等向明军投降,都受到了很好的礼遇,并授以官职。
洪武四年,以何锁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朵儿只、汪家奴为佥事,下辖千户所八个,军民千户所一个,百户所七个,汉番军民百户所两个。何锁南普等人的官职均为世袭。
河州之地设置卫所,倒不是为了给那些番族首领几个官儿做,而是为了威慑地方,防止这些人与蒙古诸部互相串通,造反作乱。
反观四川西北部的番族地区,都是一些安抚司、长官司之类的土司,主要沿袭了元代的管理体系,没有卫所这样的军事机构。不仅如此,整个四川行省的卫所编制,比之其他各省都少许多。
与此同时,朝廷设立茶马司,以茶叶交换马匹,加强与西番地区的贸易活动,在经济上维持该地区的稳定。
旧元失势、明军兵强马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番部族与明廷相安无事。毕竟是羁縻自治的策略,论稳定性,远比不上直接统治,在蒙古势力的煽动之下,就难免躁动不安。
按照朱标所知的历史,无论是河州还是四川西北的西番部族,大规模叛乱的事情应该发生在洪武十一年和洪武十二年。如今却提前三年之多,肯定与朱元璋的早早驾崩有关系。
“难怪这半年多,扩廓都没什么动静,原来是在干这个事儿。”朱标开口道。
“陛下的意思是,这里面有元人的鼓动?”沐英问。
“八个九不离十。否则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的西番部族,哪儿来的胆量!”
“这么说,北边的扩廓,会不会趁机有所动作?”沐英继续问。
“现在还不好说,要看我们花多久的时间和代价平定叛乱。若是深陷乱中,牵扯了太多的兵力,扩廓必然会趁机南下。”
“陛下所言极是。朝廷需立即组织平叛,不能让他们乱中取利。”沐英回道。
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朱标倒不担心会对朝廷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而是打乱了他的原本的计划——进攻云南,拔出旧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和土酋段氏两大隐患。
这比历史上提前了六年,之所以计划这样的大动作,原因有三。其一,由于朱标的参与,徐达率领的中路军没有在岭北遭遇大败,就整体而言,明军在北方战线仍处于优势,掌握着战略主动权,只要不主动出击,就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其二,按照史实推算,扩廓的大限将至,就在这一两年。他大概率已经病魔缠身,以至于幼主继位、朝局不稳这样的好机会他都不亲自下场一战。其三,利用对外战争,转移注意力,平息内部矛盾,提拔亲信将领。
为确保远征云南的胜利,朱标特意打造原班人马——傅友德、蓝玉和沐英。所以,正月刚过,朱标便下旨让蓝玉从北线回京,再过几天应该也就到了。
不过有一点,先前朱标还有些忧虑,颖川侯傅友德就任主帅毫无争议,而蓝玉和沐英,论能力自然可以胜任,但是威望觉察,虽然有官职,却没有爵位,恐难以服众。
原本朱标登极,封赏有功之臣,是个给他俩加官晋爵的机会,但又怕引人非议。这回好了,有西番部族的叛乱,正好派他俩出去赚军功,回来之后论功行赏,别人在不满意,也不好横挑鼻子竖挑眼了。更何况,历史上河州一带的叛乱,就是沐英和蓝玉平定的,而川西北地区则是如今的右御史大夫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