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7章 悟真如离贪执念,观诸相见自在体

第47章 悟真如离贪执念,观诸相见自在体(1/2)

目录

妙成龙和盛有亮今天学了《妙法西域记》的第九记,第九记的内容是:

我问上师:怎么才能真正领悟到如来最究竟的真理,并且不被外界干扰动摇呢?

上师回答:打个比方,会画画的人能把心里想的画面画在纸上。修行也是这个道理,真正开悟的人,在日常生活里能把菩提真相察于六根表面。不管是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还是想到什么,都能一下子明白这些感受的本质。明白之后就知道,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心里不会被它们绊住。心里不被任何东西迷惑、污染,这就是如来最究竟的真理,做到这点,就能心不动摇了,是谓如来第一义谛而不动。

我问上师:这么说,把烦恼障碍当成菩提自性,这就是进入佛的境界了吗?

上师回答:没错!把烦恼障碍看穿,其实就是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是找到了自己最本真的智慧。虽然烦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我们内心洞察真相的能力是始终如一的。明白了这点,就知道所有烦恼都是虚幻的,都是本心显现出来的假象。能这样清楚明白,就是进入佛的境界了,也叫开启了真真如本性。为什么叫“真真如”呢?因为烦恼和菩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同一个本性,就叫真如自性。菩提的明了性亦能明了这一点,就是“真真如”了。就像一个球不仅有能变幻颜色的能力,还能明明知道自己在变幻颜色。

我问上师:我如何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个真真如性呢?

上师回答:菩提道心是圆满具有一切功能以及显化一切相的,包括认知定义推导的功能,我们把这一切就称做“明”。但它自己又如如不动,相失不染,就如同一个变换各种色彩的虚无的球,不同的时间段它可能是红球,黄球,绿球,白球等,但它本身没有固定是什么球,离开了这些颜色,它就如同不存在一般虚明。世人以为各种颜色为实有,却贪执不断,却不知道一个虚设本幻的颜色怎么可能贪到,那怕是想贪这个虚无的球,离开了种种颜色本就如同不存在一般虚不可寻的东西又如何贪的到呢?所以,心和相皆不可贪,不可执,但我念起就能见闻觉知,当用当有,知我从未有失而得大自在,离贪亦无恐惧,合道本无挂碍。

我问上师:这就是很多修行的人说的“觉知”吧?是不是就像用旁观的视角看待一切,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干涉呢?

上师回答:这只能算修行的一个阶段,还不是真正领悟真理后的那种不动摇的境界。举个例子,一个人看到一棵树,他意识到自己在看树,又因为不喜欢而讨厌这棵树,还察觉到自己在讨厌。这里面其实充满了好坏判断,情绪也起起落落。但我说的那种“明见”,是对所有感觉都一视同仁,心里没有任何分别,也不会因为外界变化而动摇。这种超越了“我”的认知,才是真正的“明知”。

我问上师:为什么说这个“妙明觉性”超越“我”的概念呢?难道不是因为有它,我才能正常生活吗?

上师回答:你仔细想想,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这种让我们活着、感知世界的能力,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我、动物而有差别。所以,这种不执着于任何现象,能看清菩提本性的认知,才是真正的“明见”。

我问上师: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完全没有“我”的高深境界,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该怎么做呢?

上师回答:普通人的“静”有三种层次。第一种,靠依赖外界获得平静,比如很多人觉得伴侣陪伴比父母陪伴更安心,这叫“情定”;第二种,通过思考领悟获得平静,就像你说的“觉知”,觉得自己能独立观察内心,这叫“心定”;第三种,真正领悟真理后获得的平静,这叫“性定”。想要真正内心平静,就得达到最后这种境界。

我问上师:到底什么是“第一义谛”呢?

上师回答:还是拿生活举例,我们每天都在看、听、闻、尝、感觉、思考。看到颜色时,其实是“见性”没动,变化的只是颜色本身;听到声音时,“闻性”没动,变化的是声音。其他感觉也是这样,这些感知的本质一直都在,不会变。当下就能察觉这一点,清楚明白,不被现象迷惑,这就是“第一义谛”,也是内心不动摇的境界。

我问上师:如果我们的本性一直都稳定不变,那为什么还会有各种想法和情绪呢?

上师回答:这是因为我们总对看到、想到的东西太执着,非要给它们安个“想念心”的概念。一旦有了这种“想念心”的想法,欲望就跟着来了,喜欢的想要得到,讨厌的就想躲开,内心自然就不平静了。但实际上,我们能正常生活,靠的就是本性的稳定,只是大家总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事情上,反而让内心变得混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