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推理 > 白蛇浮生后世情 > 第254章 围阙定策

第254章 围阙定策(2/2)

目录

“还有我!我刚到,也……也没听清……”平日里的“铁面将军”赵广陵,这一刻也含糊了起来。

“罢了罢了。”仕林摆了摆手,扭头看向玲儿,“玲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玲儿嘟着嘴,看向一旁默不作声的李秉文,厉声道:“还不是你手下这位李主簿,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把金军围成铁桶,狗急了还跳墙呢,我军把金军合围,看上去是一步妙棋,实则是兵家大忌!”

玲儿起身,走到桌案上,翻开一本《孙子兵法》说道:“《孙子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玲儿手指重重的戳在书上,“’围师必阙‘!不打开一个缺口,金军只能死战,到头来,只有同归于尽,甚至兵败!”

玲儿说罢,熊天禄上前半步,疑惑道:“这……这都是许大人的号令啊……”

玲儿一听熊天禄诋毁仕林,气不打一处来,厉声斥责道:“那又如何!仕林哥哥没打过仗,你们也没打过吗?你们这些人,各个自称身经百战,却不出谋划策,要你们有何用!”

“我……我说不过你……”熊天禄被玲儿一顿数落,垂头丧气,退到一旁。

李秉文见状,赶忙上前笑脸相待:“是是是……肖姑娘说的是,那日若非肖姑娘忽然出现,冷静剖析战局,亲自游说百姓助战,哪有今日之大胜,肖姑娘仅用了一个时辰,就让城中妇孺百姓全体上城,让卑职亲自率城内仅剩的两千军士出城,前去知会广陵,在西北角打开一个缺口,不到半刻钟,金军果然就退兵了,肖姑娘真是女中诸葛,李某佩服。”说着,李秉文躬身作揖,向着玲儿深深一拜。

“少阿谀奉承,我不吃你这套。”玲儿随手一甩,坐回仕林身旁,“仕林哥哥,眼下金军虽然暂时退兵,但其中军不日便至,我若推测不错,因滁水决堤,金军的中军,大约三日后便会抵达历阳城下。”

仕林低着头,似陷入沉思,论行军打仗,自己确实不在行,不过眼下玲儿回来,倒是让仕林有所心安:“依你之见,我们该当如何?”

玲儿闻言,略微思忖片刻后,起身双手交叉,缓缓道:“金军号称三十万东路军,由完颜亮亲自统帅,一路势如破竹,倒是在历阳吃了瘪,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三日后,会有数倍于我的金军攻城,到时就……”

仕林猛的一拍床板,惊得玲儿身躯一颤,仕林一下吃痛,捂着伤口说道:“即便是最后守不住,我也要让金军付出血的代价!”

玲儿坐到仕林身旁,小心扶着他颤抖的身躯:“仕林哥哥你别乱动,既然如此,玲儿尚有三策,其一为弃城南渡,退守长江南岸当涂县,依靠长江天堑,以我大宋精锐水师封锁江面,或可一战;其二为南请援军,仕林哥哥可修书一封,快马递呈太子御览,太子定会派兵驰援;其三……血战到底,固守历阳,将百姓遣送南渡,愿战者,家中抚恤白银五两,与金人拼至一兵一卒……”

仕林低沉着头,指甲深深扣入床板:“我答应过周文远和历阳共存亡!如今历阳乃我大宋门户,是长江北岸,最后一道屏障,历阳一旦有失,江北便无寸土,金军可在任意渡口南渡,长驱直入,亦可顺江南下,直抵京城。”

仕林握住玲儿的手,眼神坚定道:“只要我们能扼守住历阳,金人就不敢南渡,以防被我们切断补给,玲儿,无论如何,不能弃城!”

看着仕林决绝的眼神,玲儿自知再也拦不住他,她沉吟片刻后:“既然如此,便不可力战,当龟缩防守,历阳城坚,粮草充沛,定个一年半载,也绝非不可能,此外仕林哥哥当立即修书给太子殿下,请求援军!”

“好!就依你所言。”仕林满含热泪,玲儿的出现,不仅给他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也是给这场守城战增了一丝希望。

玲儿忽而惊起,对着李秉文,厉声道,“李主簿,立即传令下去,拆了全城的房屋,多增一些滚木雷石,全城搜集‘金汁’,运上城墙,备足干柴,金军一旦攻城,即刻熬煮‘金汁’,此外向全城张榜募兵,凡参与守城者,赏银五两,斩杀金兵者,赏银十两!”

李秉文把目光投向仕林,毕竟玲儿并无官职,也非统帅,一切还需仕林首肯。

“就按照肖姑娘说的做,此外,先拆县衙,把先前的河堤款和阎九送来的一千贯,都拿出来充当赏银,凡愿拆屋者,赏银十两,告诉百姓,待击退金军,朝廷会给他们重修新屋。从今日起,肖姑娘之言,便是我之言,众将依令行事!”

“是!”李秉文带着身后一众武将,齐声应道。这些骄兵悍将,早已听李秉文说了事情的经过,也都对玲儿佩服的五体投地,对玲儿的话,他们自然是言听计从。

玲儿上前一步,昂首挺胸道:“第二道军令,放弃羊马墙,让金军攻城,剩余军士,全体上城!历阳城固若金汤,易守难攻,金军即便有三十万,也难以展开,定可一战!大家速去准备!”

“末将领命!”营帐之中,诸将身姿笔挺,整齐划一地躬身抱拳,声如洪钟。领命之后,他们步伐沉稳,鱼贯退出营帐,身姿迅速消失在帐外的夜色之中。

仕林与玲儿目光交汇,刹那间,时光仿若倒回往昔,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流转着久别重逢的脉脉温情。这一笑,千言万语尽在其中,不仅藏着重逢的喜悦,更似无声的誓言,映照着他们愿携手共赴风雨、同生共死的坚定决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