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全球数学家协会和各国政府(1/2)
数学家大会时隔四年在瑞士再次召开。
对于全世界人民而言或许只是收音机里的一条消息,又或者是新闻上并没那么吸引人的要闻。
但对于各国政府而言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次盛会,其蕴含的意义远超过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众所周知数学是基础学科,而顶尖的数学家人才是刚需。
如陈书雪那般归国的数学人才刚回国时都隔三差五的被指派去支援别的实验室项目组,可想而知数学高端人才的压力有多大。
历史上因为人才竞争有过很多举措和方法。
如19世纪欧洲的学术中心竞争法兰西科学院为外国学者提供高额年金、贵族头衔和学术自由的许诺,主要邀请对象就是各国内部过的没有那么称心如意的数学家。
像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莱昂和哈德等就受邀前往巴黎,享受当时的法兰西王室资助。
苏联帝国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西化改革,又以高薪、贵族地位和科研自主权吸引欧洲学者。
当时的数学头部人物欧拉、丹尼尔等数学家被聘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而在这之后的二战期间及战后,人才争夺战更是被直接写入了战败国赔偿条款当中赔送了出去。
90年代的美利坚,政府亲自下场通过着名的“回形针行动”招募纳粹德意志科学家承诺豁免战争罪责、高薪和公民身份。
像火箭数学领域专家冯·布劳恩团队被转移至美利坚,从此助力美利坚与苏联开启航天竞赛。
同时期的苏联同样强制迁移德国数学家至苏联,提供优厚生活条件但限制自由,称为“Sharashka”制度。
这些数学领域的人才为加速核武器、航天和密码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在冷战以后这种科技竞赛人才引进的把戏愈演愈烈,美利坚国会高调通过《移民法》放宽对科技人才的限制,提供终身教职、高额研究经费和学术自由。
并且当着全世界媒体的面由他们的总统说出了那句举世闻名的名言————【科技无国界】。
这句话本来是法兰西的微生物大佬看不惯冷战期间各国断了科研交流途径所说出的话,却被美利坚政府看中连版权费都没有交就直接拿来使用。
就这么一句话让美利坚瞬间成为了全球科技殿堂,吸引了不知道多少领域的科研人投身其中,帮助美利坚实现科技领先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堂堂大国家领导人的嘴脸就好像他们流行的好莱坞电影文化一样,所谓政策和口号也是可以说变就变,大概这才是最初电信诈骗的原型。
当届政府可以全盘推翻上一届政府的所有承诺,勒令那些科研人许进不许出就此困顿美利坚终老一生。
哪怕有人以此后不再科研为美利坚出力为抗争手段也没用,美利坚不会容许这些人活着为别的国家效力。
要么活着研究,要么死着离开。
这是当时在美利坚的科研人唯二的结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