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2)
第135章
说是立刻出发,张将军却也不能那么快离开。
他毕竟刚到镇南关,还需要跟当地士兵们打好关系。
而且驻守宁安州的士兵,最好也从本地招募一些。
一般来说,这些兵役也是天齐国百姓们的一项义务,但宁安州情况特殊,一直以来,田税人头税乃至兵役,都是不用服的。
田税人头税暂时不说,只讲兵役,便是古代征兵,也是优先良家子,这是作战最勇猛的一部分人,因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
等良家打完了,才能轮到下一层。
像宁安州的百姓,不让他们入伍,其实也是最开始时,天齐国并未真的把他们当自己人。
便是如今,张将军他们,也是下意识驻守镇南关,而非宁安州。
也是宁安州当地有文化的人不是很多,只有刘同知他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这甚至也是他们灰心丧气的一个原因。
不过还好,天齐国足够强大,让他们这几十年内都免受骚扰,其实宁安州本地不少人,早就把自己当天齐国的人。
可隐约当中,会察觉到不对劲。
这份不对劲,其实也是隐患。
但只要天齐国的军队驻扎到附近,这份不对劲,才会慢慢消散。
纪元不愿意等事情爆发了再解决,提前布局,才能更稳妥。
张将军喜滋滋地回军营点兵,然后一拍脑袋,自己怎么把另一件事忘了。
既然跟纪知州都这样合作了,怎么不开口问他要人啊。
要谁
邬人豪啊。
既然要找新的驻扎地,还要防着隔壁的景国人,邬人豪这种得力干将,一定要收入麾下。
等张将军再想去找,纪元已经带着亲信邬人豪,小吏柴烽离开了。
镇南关衙门的人,原本应该觉得轻松才是。
顶头上司离开,难道还不高兴
可这心里怎么空落落的。
没办法,谁让纪知州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纪元回宁安州的路上,还碰到修路的队伍。
修路的百姓们看到纪大人,纷纷停下来打招呼。
除了犯人们几乎要骂人之外,其他百姓都是感激的。
纪大人主持的修路,待遇实在是好。
他们在这边做一段时间,今年说不定就能买头牛。
要说累吗
着实累,好在累得有收获。
纪元其实还有点心虚。
七月份的天气,也就他们这地方还算凉快,还能干活。
放在其他地方,肯定要中暑的。
所以纪元又吩咐看管的官吏们,直接吩咐道:“日头出来就不要做工了,多休息,多喝水。”
“尽量多跟周围猎户收点野味,也好打打牙祭。”
本地没有什么养殖场,想大批量吃肉,只能去买猎户们手里的野味。
好在鱼是管够的。
他们这里水草丰茂,吃鱼很方便。
官吏们连忙称是,一定不会让劳工们受伤,更会组织大家休息。
其实官吏们也不是恶人,能大家和和气气地干活,有什么不好的。
这样的修路方法,总比拿着鞭子抽人好啊。
谁会那么变态,喜欢听人惨叫。
叶大人手底下的官员私下还说,这是他见过最和谐的修路队伍。
当然了,也是银子堆出来的。
平时做事一贯迅速的纪大人,并不催促修路的队伍,只要按计划进行即可。
这种方法,除了费时费钱之外,没有太大问题。
只是一般地方不支持这样大手笔地修路。
说起来。
滇州府跟宁安州,到底靠橡胶买卖赚了多少钱,可以这样大手笔地付工钱啊。
可惜这些人想了很多,其实都没想到点子上去。
纪元确实大手笔花钱修路,用的还是橡胶税收,以及官府办的橡胶作坊收入。
为什么这么舍得
因为银子堆在官府库房,又有什么用,全都献媚交给朝廷让那些王公贵戚们吃喝玩乐。
讨好他们
然后升官
何必呢。
不如找个方法发到普通百姓手中。
这些百姓是没有参加伐木,橡胶,乃至染布生意的。
可他们同样能从这个循环里收益。
流程大概就是。
纪元琢磨出橡胶染布的方法,带着一批人致富。
这批人产生的收益交了税收,税收放到官府库房里。
再有官府提出修路修桥等等建设,由此招募另一批人从中获利。
在这个循环下,大部分百姓才能真的从中得到收益,还能得到基建道路,何乐不为。
纪元给出的修路工费十分大方,也是这个缘故。
修路是要做的,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是要做的。
两者可以并行。
甚至因为较为丰厚的银钱,还引得不少其他地方百姓过来求个差事,让此次修路人手充足。
估计会在预计时间之前修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