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2/2)
“官田的事,交给我即可。”
蔡丰岚虽然是第一次上任,可先不说他家里就是种田地的。
再者,这份计划书也是他跟纪元同时做的,不会出太多问题。
至于橡胶
纪元看看武营跟刘军,他们两个,绝对能完成好自己的命令。
蒲公英能提炼橡胶,这点是没问题的。
问题就在于,如何种植大片的蒲公英,这可不是宁安州那里,有着遍地的水冬瓜树,想要大面积地采集,首先要大面积种植。
这点交给武营他们绝对没问题。
所以,您呢
肃州其他官员傻眼了。
他们都以为,这些事情纪大人会亲力亲为。
之前听到的传言就是这样啊。
纪大人一向如此的。
听说他在宁安州的稻田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连着好几个月都在稻田里。
这,这到了肃州,怎么不同了
纪元大概知道他们的想法,可他确实还有其他事情要忙。
只是可不能满口应下,说自己肯定能行,只好道:“大家放心,蔡同知能力不亚于我。”
“武队长等人对橡胶草的研究也远早于我。”
是这样吗
他们怎么就不信呢!
等会,看纪大人的安排,他从来之前,就没打算亲自做这两项事吗
肃州众人忍不住抱有怀疑,甚至有些失望。
天知道他们在听说纪大人来肃州的时候有多高兴。
只能说,之前有多高兴,现在就有多失望。
这个消息也不胫而走,肃州城的各家商贾也傻眼了,城外的农户们同样失望。
怎么来了肃州,反而不一样了
纪大人的手下也能办成事吗
是不是纪大人不重视我们这里啊。
一个共同的问题出现了,纪大人把事情都吩咐下去了,他做什么
就连河西府知府都写信来问。
信里大概意思是,纪老弟,我们不是不相信你,而是良种跟橡胶都很重要啊,你确定你不管吗
纪元也是无奈。
不过他当初过来,确实用这两件事做借口。
纪元认真回信,说他刚到肃州,等一切捋顺了再讲。
最后又承诺,他对良种跟橡胶同样期待,不会真的不管。
一直到五月份,大家的心才放到肚子里。
这段时间里,纪元也算了解了肃州的情况。
肃州,也算西北偏远的城池了。
但肃州的情况,较之其他西北城池,算是得天独厚。
西面是沙漠,北面是草原,加之还有河流经过,算是西北的一片绿洲。
也因此,这里也是通往中亚的必经之路。
这些情况,在京城的时候,纪元也有了解。
肃州在西北来说,本就不算穷,靠着来往的商队,便能保持本地的繁荣。
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好,那就是天黑之后,绝对不能出家门。
肃州城内还好说。
城外一定要紧闭门户。
这附近沙匪极多,虽说多是冲着沿路商贾们的,可若有心怀歹意杀了百姓的,那也没办法。
肃州共计六十万人口,
大部分都是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就去帮着跑商队,算是他们的收入来源。
而且本地缺雨水,吃水也是个大问题,大部分县城,都是围绕着水源地建设。
同时,各地各村抢水问题也很严重。
总结下来便是。
一,治安问题。
频繁出现的沙匪,让当地百姓日子并不好过。
二,水源问题。
吃水是个难题。
三,民风彪悍。
因为水源打起来都有可能。
这些当地百姓,很有可能也是平时拦路的劫匪。
拿起锄头是农民,拿起弯刀是劫匪。
这个民风彪悍并不是什么坏事。
每个地方的生存环境不同,肃州到底距离边境没多远,加之来往的商贾太多,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就养成了,完全出于自保。
这甚至可以解释。
为什么拦路的劫匪不认识官靴官帽。
完全因为,他们不是“正规军”。
这种情况,其实比真正的劫匪更难处理。
到底是匪还是民,需要着重区分。
武营如今跟在纪元左右,那橡胶的事主要交给李指挥使跟刘军。
武营道:“那要怎么处理总不好全都抓了”
武营知道,纪元眼里容不得沙子,肯定见不得当地是这种情况。
纪元摇头:“先不管。”
“与其抓他们,不如弄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为什么要去抢商贾,是为了银钱
不是说肃州其实并不穷吗。
每年过往的商税都不少的。
想要让当地百姓不再半匪半民,不能简单粗暴地解决他们,而是要知道事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