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1/2)
第168章
化远四十四年,五月三十,肃州城。
距离纪元到肃州,已经一个多月了。
这段时间里,他先是接手肃州本地事务,随后又去
可以说一刻都未停歇过。
最终,他在落魄的石兴县停下,说是对当地废弃的矿井很有兴趣,甚至把自己带来的大部分人手都安排到石兴县的废弃矿井处。
那处矿井在几十年前很有名气。
名为永兴矿井,是石兴县最大石炭矿井,即使放到整个肃州,也是不小的矿洞。
当年产出的石炭,可是让整个肃州都受益。
但问题是,几十年过去,那矿井
纪大人为什么去这种地方
麦种呢
橡胶呢
您不管了吗
仔细看的话,是管的。
纪元的手下蔡同知在带着农人整理官田,说最近农时不对,要等到时间到了再培育麦种。
蔡同知手里倒是有各地的麦种,看着像模像样。
但橡胶呢
橡胶直接交给当地的武夫
被调过来的李指挥使,还有那个叫刘军刘队长的,天天在肃州城外瞎转,也不知道在做什么。
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
这么大的事,纪大人为什么不上心
如果说麦种的事,是当地农户们着急。
那橡胶的事,便是当地商户着急了。
橡胶买卖,如今大多集中在天齐国的南部,距离滇州府近的,又或者本地就可以种水冬瓜树的。
他们西北,北边,对橡胶的需求极多,但能运过来的橡胶极少。
这种情况下。
商户们着急啊。
原本还能等一等,见纪大人只对废弃矿井有兴趣,这下是真的着急了。
所以,河西府通判亲自过来,明显是要问问怎么回事。
大家都盼着肃州橡胶买卖发展起来,然后让大家都受益呢。
纪元跟武营回的时候,还笑着道:“倒是稀奇,为了橡胶买卖,河西府的通判都过来了。”
河西府通判是正四品的官职,跟纪元平级。
但到底是上头来的,纪元肯定也是要行礼的。
武营在边卫多年,这里虽不是边卫,但情况是类似的,而且面对纪元,也不需要隐瞒。
“此条商路发达,商户多有受益,跟官府的来往也密切。”
“上面下来人,多半也是商会施压。”
商会。
又是商会。
纪元在建孟府的时候,就跟商会的人打过交道。
小到正荣县,大到建孟府城。
之后去了滇州府,更是有五大商会的名号。
如今的河西府也不例外。
可那些商会,基本都在官府之下。
直接跟官府之人商议,还让通判下来找他谈话。
这能量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
甚至还能施压
武营点头:“是,这些地方没有别的产业,几乎是一家商会独大,当地想要税收,只能如此。”
“而且他们手里有人,不好动他们。”
能有如今的局面,自然是有原因的。
纪元回肃州城的路上,仔仔细细了解了全过程。
肃州城作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经济在西北各地来说,算不得差。
但认真看的话,就会发现,本地的经济,几乎全靠来往的商贸。
肃州下共计二十六个县,商队会经过其中九个县。
这九个县的经济就不错,剩下的十七个县,距离商路近的,说不定能分点汤,距离比较远的,那就是著名的穷县。
这也说明,肃州本地的经济发展,全靠来来往往的商队。
放眼河西府,其中大半地方,都是如此。
这条商路带来的不止繁荣,也有依赖。
更有一个商会的崛起。
货运商会。
他们手里有马有车,还有随行的壮力汉子。
负责来来往往的商贸运输,也带来大部分银钱跟货物。
这种商会,如何不让人侧目。
既然本地大部分经济税收都是他们带来的,甚至手里有马有人,自然而然成一股不小的势力。
乃至官员都要低头。
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
多数官员过来,只是为了攒够政绩,四年后就走。
只要税收过得去,地方也算安定,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些商会在本地盘踞多年,没必要惹他们。
调当地驻军来管
这更是开玩笑。
能在西域这种凶险之地驻军的,都是皇上的亲信,调几个人过来还行,若要派兵,当地士兵不仅不会听他们的,还会把消息送到京城。
从西北边卫送信到京城,可不像滇州府那边,还要经过崇山峻岭。
这一路既有笔直的道路,还有早就修缮的官道,四五千里的地方,快马加鞭不到一个月就能送信过去。
若真正着急了,飞鸽传书也有可能。
这种情况下,何必去招惹本地的势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