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1/2)
第177章偷得浮生半日闲
朱标真的要下场科举,说不定很难中一个秀才,更别说举人了。
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他的一些才学,有些文章他看得懂、看得明白,指出来一些问题也正常。
尤其是他的身份特殊,指出来了文章的问题,那自然就是更加的有说服力。
至于为自家外甥造势等等,马寻心安理得、得心应手,这又不是强捧,自家外甥本身就厉害,做出来了一些成绩当然需要宣扬。
做了好事就要表扬、夸耀,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事情,用不着藏着掖着。
监考其实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太子朱标来到了考场。
会试就这么波澜不惊的结束了,阅卷之类的事情就用不着马寻操心,朱标会组织官员阅卷。
放榜还需要等些天,正常来说至少需要半个月,到时候才会张榜公布哪些学子可以金榜题名。
连考九天,士子们估计也都是到了极限。现在需要好好的歇息一下,说不定也会焦虑的等待着放榜的时间。
看到马寻回来,刘伯温笑着问道,“你真不去组织阅卷”
马寻回答的那叫一个理直气壮,“我不擅长文章,太子也知道这事。所以他组织阅卷,我到时候只负责张榜就行。”
主考官的任务对于马寻来说不算什么,也因为本该是他做的一系列事情被分出去了很多。
另一方面来说,他这个主考官也做了很多原本不该做的事情,考前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他安排的。
所以现在几乎是算得上功成身退了,这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下一科会试,马寻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再当主考官了,也没必要让他一直都是会试的主考官。
刘伯温笑盈盈的看着马寻说道,“你是无需当主考官了,只是我觉着会试之后,你恐要为文名所累。”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问道,“一首词罢了,用得着如此吗”
刘伯温正色说道,“一首词罢了你自己想想看,我大明还有词比得上《临江仙》再久远一点,元时又有几首值得传颂的诗词”
马寻仔细一琢磨也恍然大悟,怪不得朱元璋一个劲的在推波助澜,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大明看起来不只是武功,现在也要考虑文治。
“元时还是有不少诗词不错,张养浩、马致远都很不错。”马寻就开口说道,“再说元曲,经典更是不少。”
刘伯温点头,随即说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历朝都是有些文风,我大明现如今不知如何。”
明小说啊,四大名著当中占了三。
施耐庵大抵是刚死,不过罗贯中会完成他师父的遗作,还会写出《三国演义》。
不过刘伯温说的这些也确实有道理,每个朝代都是有着一些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倒不是说元朝、明朝就没有好的诗,只是多一些好的诗词,那也算得上是朝廷在文教这方面取得了成绩。
刘伯温越看马寻越是觉得满意,“陛下的心意很简单,本来文官、读书人就难以归心,好些事情陛下也只能多用些法子施恩、招揽人心。”
马寻对此也是有些认知,不管是此前有意拔高衍圣公的位置,还是派出官员四处拜访不愿出仕的大儒等,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招揽民心。
马寻认真说道,“我知道还有些人想着往北边跑,想要去漠北吃风沙、饮马奶。”
刘伯温对此倒是不置可否,“那些人去了就知道好歹,总以为到了蒙古人那里就能得到优待。人心呐,最是怕贪婪。”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如果说真的只是读书读傻了,只是一味的认忠君,那也勉强说的过去。
这个时候谈什么民族大义等等就没必要了,那些人的脑子里有着的只是忠君报国罢了,对于那些人来说朱元璋和大明就是乱臣贼子,只是让他们国破家亡的叛贼。
可是现实情况是其中的不少人是觉得大明给他们的待遇不够,这些人是觉得在蒙古人的治下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那就有些另当别论了,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不只是在北方、在南方同样有着很多元朝的遗老遗少。
也就是这些人最难对付,因为这些人是有些身份的。
要么是地主、读书人,要么是官吏,他们掌握着一定的生产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因为这些人有一定的诉求,而普通的百姓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安稳的过日子,只是想知道要交的税重不重。
和刘伯温聊了一会‘天下大势’,接下来自然是该歇息就歇息,这一切自然也都没什么可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