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文学的萌芽(1/2)
第217章文学的萌芽
“这个……”
姜雄不太想说。
周浩然沉声道:“作协就是个穷衙门,一次性拿出了几百万来做这个文化项目,一定有什么重大企图。”
姜雄有些难堪,吞吞吐吐的说:“自1982年茅盾文学奖创办以来,这已经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文学大奖。十多年来,全国一共评出了18本获奖作品,却没有一本是海港的作品。”
“啊”
周浩然马上意识到了什么。
海港是什么地方
这是江南地区!
这是民国时期的文化之城,那一部部经典的民国文学作品,都是在海港弄堂的石库门里写出来的。
新时代了,文学竟然不行了
这的确很让人泄气!
姜雄是文化人,以前在报社当编辑的时候,也跟作协那边有很深的往来。
很多事情都他清楚。
“这种大奖,也不能说不公正,评出来的获奖作品,都实至名归。”姜雄摇了摇头,“可这种文学类的东西,本来就没有客观标准。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作品都很优秀,选谁不选谁,就很有讲究了。”
周浩然点了点头,“分蛋糕。”
姜雄道:“是啊,要分蛋糕,可这么多年了,怎么就没分到海港头上西北、西南、南方、北方、首都什么的都分到了,尤其是西北地区,分到了好几块,西北文学都好像一统文坛了。”
周浩然不是业内人,对这种事情就不好过多评价。
不过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海港文学竟然拿不到茅盾文学奖,一定是受压制了。
很有可能就是海港这边的优越感所致。
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荣耀感。
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对所谓的茅盾文学奖不以为意,表现出了一种轻蔑的态度,并没有去努力公关。西北落后,各方面都不行,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文学了,那肯定就会在这方面多投入、多公关、多拿奖。
姜雄感叹着说:“海港的特殊性,导致本地社会民间的心态不太合群。”
周浩然笑道:“这次海港作协牵头,要印刷1万套茅盾文学奖的全集丛书,就是一种示好”
“对,这些书印出来后,很大一部分会用来捐赠。”姜雄给出了他的分析,“外地作协都很穷,海港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
周浩然道:“一套书18本,价格不便宜。只有靠着捐赠,才能把茅盾文学奖的影响力更大范围的推广开,让更多的人阅读到国内当代最好的文学著作。”
“就是这个意思。”
姜雄剥茧抽丝般把这里面的内情给说了一遍。
周浩然眯着眼睛,“所以,下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海港这边是志在必得了。”
姜雄笑笑,“只要想争,还是能争一下的,过去这些年缺乏重视。”
周浩然笑道:“这不就找到需求点了嘛,接下来只需要对症下药。只要我们能帮助海港作协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影响力,甚至能推进他们拿奖,订单不就回来了”
有了方向,接下来就好办了。
先去全面的搜集海港作协的相关信息,看看他们想在哪些方面提振影响力,下一届志在参赛的文学作品都有哪些。
只用了三天,消息汇总就出来了。
周浩然就利用先知先觉,很敏锐的从诸多消息中,发现了最重要的关键点!
想要抢单,就得为海港作协提供帮助。
可总不能白帮忙。
最好是互利共赢。
周浩然找到了互利共赢的两个关键要素。
这天中午,“战斗小组”五个人,在友谊商城的五楼用餐。
曾经这里只招待外国人。
现在开放了,只要有钱,谁都可以过来。
盛温婉就有些紧张。
这还是她第一次吃西餐。
周浩然拿过了刀叉,帮她把牛肉切开,很随意的说:“老姜,作协这边的情况,我已经看明白了,很好办!”
姜雄完全没头绪,“你就说吧,我该怎么做!”
“等一下……”李长兴果断叫停了,眼睛紧紧的盯着前方,低声道,“冤家路窄,这人就是麦良平。”
“麦良平”周浩然微微一怔,“三彩印刷的老板”
李长兴沉声道:“就是他!”
周浩然饶有兴趣。
看向前面走过来的这个人。
很年轻,估计还不到四十岁,身边带着一个姑娘……就很厉害,是个洋妞,皮肤白皙、高鼻梁、大长腿,呈金色的头发。
像是俄罗斯的女人。
模特身材,很惊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