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老师和学生(1/2)
第219章老师和学生
这年头的出版成本很低。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监管不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的推动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环保不够,就可以乱砍乱伐,可以放开量的生产纸张了。
物料成本低,就意味着纸张价格低。
除了高端印刷的铜版纸,国内技术落后需要从国外进口。
其中品类的印刷纸,国内都可以自主生产。
这就给造纸,以及下游的印刷出版产业创造了很大的利润空间。
就比如作协这120万元的订单。
物料成本是40万元。
其中,纸张成本是30万元,油墨成本是10万元。
这是绕不开的硬成本。
至于成本核算里的其他几个成本项,都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周浩然要大幅度的降价,主要就是要对其他几个成本项动手。
“好了,这些模式上的大道理都不讲,就事论事只说这一单。根据我的计划,以60万元的价格来接单,并不会造成印刷厂的亏损。”
“不亏损”
李长兴不明白。
周浩然就起身,拿起笔去了办公室的白板前,刷刷几笔,把成本项都列了出来。
物料成本,40万元。
薪资成本,12万元。
水电维护仓储等成本,3万元。
设备折旧成本,5万元。
金融成本,5万元。
李长兴指出,在印刷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失误,导致错印,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不可控项,还要再增加5万元的风险成本。
周浩然也写下来。
一共是70万元。
周浩然先把“金融成本”给打了一个叉,“金融成本可以先砍掉,我们为什么要去贷款高额利息的短期债,把属于我们的利润都给吃掉了!”
姜雄给出了他的解释,“金融成本是绕不开的一关,我们账上的确有一些钱,只看这一单,的确不需要贷款。可如果我们真的给市场价打五折,别人要120万,我们只要60万。那全市的书商都一定会找上门!我敢保证!”
周浩然笑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姜雄道:“我们账上的资金,不足以覆盖所有的订单,短期借债是绕不开的环节。”
周浩然摇摇头,“所以要改商业模式。”
“啊”
姜雄和李长兴都有些晕头。
这年头,“商业模式”还是个前卫概念,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
周浩然像个老师似的,站在几人面前,说道:“老李,之前长兴出版社印刷《少儿百科全书》差点破产,什么原因因为垫资印刷,导致你必须要向银行大量借债。”
姜雄大方承认,“我这边运作失误,《少儿百科全书》卖不出去,导致还不上印刷厂订单的费用。这才出现了连锁反应。我要破产,他也要破产。”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周浩然脸色严肃,“一个图书项目的成败,这是书商的责任,为什么印刷厂也要来承担代价这不合理,必须得改。”
“怎么改”
“先收费,后印刷。”
“啊”李长兴觉得很吃惊,“垫资是惯例啊,全行业都是这样做的。”
姜雄眼睛一亮,若有所思:“如果是先收费,后印刷,就不需要去借债垫资了,就真的可以省掉这10%的金融成本。”
“这可能吗”
李长兴神色错愕。
周浩然淡然道:“垫资印刷,这是陋习,必须得改!中博书局带个头,给全国的同行打个样!至于书商们会不会接受……我们都已经半价接单了,谁又能拒绝”
李长兴像是坐着听课的学生。
默默思考。
姜雄很振奋,一下就看到了希望,“我觉得这样行!既可以让印刷业务规避掉不该承担的风险,也可以节省掉金融成本。”
周浩然回头,在白板上又把“设备折旧成本”给去掉了。
“设备都已经买回来了,就都是沉没成本。折旧只在做账时有用,在具体的经营里,没必要计算上。设备在那放着,接不接单,都在折旧。”
“嗯。”
姜雄和李长兴连连点头。
没太听懂。
却连质问的角度都找不到了。
“账面的亏损,不代表运营的亏损,只要现金流足够充足。”周浩然回过头,又盯上了剩下的几个选项,“用工成本不能降,可是用工效率要提高。效率的提高,就等于成本的降低。”
接下来的说法就更复杂了。
周浩然没再给他们发言的时间,自顾自的讲课。
现在几个月接一单,工人业务不熟练。
效率自然低。
如果每天都接单、都工作,技能越来越娴熟,效率就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业务颗粒度更细一些,流水线运作,还能进一步的提升用工效率。
印刷设备的维护成本,也有降低空间。
这种大型设备,磨损主要是启动阶段。
一直运作,反而没什么故障。
停启停启,或者长时间不用,维护成本才高。
如果能大量接单,印刷厂里每天两班倒或者三班倒,让设备处于长期性的工作状态,就可以把综合成本降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