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报纸(2/2)
如果将这两个结合起来,又有官方的推广,这报纸的影响力可不低。
也能将政策推广开来,像之前推行新稻种种植法,推行鸡鸭鹅这类家禽的孵蛋技巧,都可以通过报纸,推广的更快。
可以像现在报纸一样分版块,各取所需。
那些愿意捐银子的商户,通过报纸也可名扬千里,这还是盛名,佳名。
有了主意,齐姣就和父子二人商量。
报纸之事,可以拿文人当做切入口,文争武斗,文人彼此之间也没少比拼文章,私底下也有小报抄录,用于借鉴品味,斗文,都是常事。
“文人最好名。”
这话一出,段惟和和长宁对视一眼,都很赞同这个观点。
“此事要快。”
三人面色都很凝重,许多计划都要等路铺好了才能动,实在是基础中的基础。
铺路是个大工程,一开春,段惟和就下令开工了,那么,后续的资金自然也要跟上。
报纸的板块很多,齐姣也在文人交流的板块上写了一幅字,江上居士的名号还是好用的。
对于其背后的身份,大家都心照不宣。
不止是乾清宫,甚至议事的地方,都挂着好几幅字,要是细说起来,他们现在常用的活页本,计数的数字,可都是华阳宫那位搞出来的。
这些年下来,大家都稳重了许多,也没几个人敢乱说话了。
段惟和正值盛年,对朝廷的掌控力还算强,报纸的发行也很顺利。
这背后的代价却是弘德殿眼睛都熬红的大人。
甚至还要专门立一个部门来管理这些书籍出版。
有内阁在,段惟和想提拔人都方便了许多,只要被塞了进去,就算是个七品小官,照样能议事,还是天子近臣。
他在朝廷之上掌握了不少话语权,武将最近又老实,皇上的手里好像还掌握了不少钱生钱的法子,皇家制造局的利润看着让人眼馋。
这就像是吊在大臣面前的胡萝卜一样,都老实了。
而这背后的推手,好像就是明贵妃。
这时众人也回过味来,这明贵妃身上,神秘的很,皇上好像也不是单纯的色欲熏心。
那些庄子就像下金蛋的母鸡一样,可恨的是,防守太严,就算有人好不容易进去了,也出不来。
报纸之事,大多数人没有察觉到皇帝的意图,只是以为要政令通达,上情下达。
而且,还有募捐掩人耳目,前朝后宫都需要捐。
这些也只能是暂时回回血,大头还没出来。
现在后宫众人的手头都挺松的,虽然皇上不怎么来,但赏赐也没少,事少钱多,众人已经深谙摸鱼技巧。
要是管着宫务,还能挣点小外快。
水清则无鱼,这事很难免俗,总有一些“孝敬”送上门来,皇后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实上,在皇后的管理下,这种情况已经减轻了许多,能说的上一句清明。